走一步痛一步?認識退化性足踝關節炎的治療新選擇
退化性關節炎發生於膝或髖關節的原因主要是過度使用而導致退化,不過退化性足踝關節炎則往往由於嚴重創傷所致,當中包括:足踝韌帶損傷造成的足踝關節不穩定;足踝關節骨折或脫臼導致變形;或末期的脛後肌肌腱失能;又或是曾患脛骨骨折沒有做手術,導致足踝長期過度受力致角度有異,最終引發嚴重的足踝關節退化。其次是因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其他風濕科疾病惡化時影響到足踝關節。
退化性足踝關節炎的患者,走路時會感到足踝疼痛、腫脹、僵硬以及關節慢慢變形。惟大部分看來已習慣承荷著踝關節疼痛一段日子,覺得沒有時間上的急迫性去接受手術治療,所以還是會先選擇保守療法,例如:減肥、減少走遠路、使用矯形鞋和服食止痛藥等。
但其實患者在早期可跟醫生商量,採用注射骨膠原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簡稱PRP,全名Platelet Rich Plasma)的療法,以減輕疼痛和炎症,同時保持踝關節的功能。當患者因症狀以致行動不便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或者是因其他身體情況而無法使用抗發炎藥物,則宜考慮接受手術治療。醫生會問診患者的整體病史,服藥情況,並利用X光或其他電子掃瞄檢查來幫助評估退化的嚴重度、足踝及前後腳掌變形的程度及鄰近關節狀況,以決定適切的手術治療方案。
針對早期或中期的足踝關節炎,可考慮用微創手術將骨刺磨平,如兼有關節不穩定,也可在手術時一併改善,以固定足踝關節。若病情屬中期至後期,患者並出現關節變形,或需做矯正骨骼形狀的手術,以恢復足踝關節的正常角度。然而,當退化性足踝關節炎已嚴重至末期,手術就會是必然的選擇,主要有「關節融合手術」以及「關節置換手術」。
關節融合手術沿用多年,是足部常見的手術之一,亦有效用於足踝關節,即是足踝關節融合手術。此手術主要是將磨蝕了的軟骨徹底清除,然後用鋼釘將脛骨及距骨的關節堅固地融合在良好位置以緩解足踝關節疼痛。即使融合了多個相關關節,術後大致上沒有影響走路,因為還有距舟關節協助足踝郁動,故通常仍可做到一定程度的屈曲和伸展動作。不過手術或會增加日後鄰近關節快速損耗的風險。
只要患者的足踝關節沒有嚴重的內翻,外翻或其他骨骼缺損的情況,都可利用微創內視鏡進行足踝關節融合手術。不過,若患者足踝內翻或其他變形情況嚴重,就需用回傳統的開放式手術,在進行融合時一拼矯正足踝的不良角度,以防止引起膝關節或足部關節過早退化。
足踝關節融合手術相對適合過重、年輕,工作或生活上需要體力勞動的患者。但如果患者體重適中,術後日常無需做操重工夫,又或本身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並恐防接受融合手術後會加劇周邊關節退化,則接受人工足踝關節置換手術一般相對較合適。
說到人工足踝關節置換手術,也是如換膝關節般把已勞損的關節骨骼移除後換上人工關節,好處是可以保留原本關節的活動能力,以防止相關的關節在活動時會相互摩擦而造成痛楚。
人工足踝關節置換手術近20年才陸續開始普及化,主力醫治嚴重的退化性足踝關節炎,經不斷改良,現發展至第4代,在世界各地已有不少成功個案。雖然仍未及人工膝蓋及髖關節般耐用多年,但該手術能夠幫助有需要的患者解決長期因足踝關節腫痛而嚴重影響生活、社交甚至引發情緒低落,術後他們在一段時間內能重拾足踝關節靈活無痛的方便和生活樂趣。
此外,有一點令患者加添希望的是,由於足踝關節周遭的肌腱韌帶構造相對不複雜,因此即使做過融合手術,該足踝關節亦可按需要日後再接受關節置換。

1. Herrera-Pérez, Mario et al. “Ankle osteoarthritis: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treatment algorithm proposal.” EFORT open reviews vol. 7,7 448-459. 5 Jul. 2022.
Available at: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297055/
Accessed on 10 Sep 2024.
專欄: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撰文:陳子釗醫生 骨科顧問醫生